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17章、杨廷和,谁之地? (第3/8页)
r> 等第二天常朝后,终于有第三轮一共三本奏疏呈进来。 严嵩为首,王守仁、杨慎侍立中圆殿中,只听皇帝开口吩咐高忠:“宣参预国策会议大臣!” …… 地方上呈到京中的奏疏,是必定要经过通政使司的。 皇帝那边没有第一时间对某道奏疏给出意见,秘书班子内阁自然就要给出票拟意见。 于是这个时候的国策会议,三轮奏疏的第一本、第二本,内阁其实都给出了意见,一起带了过来——按照现在的规则,皇帝批朱的奏疏版本也都是内阁给了意见的那本。 朱厚熜坐在御座上,严嵩作为御书房首席、王守仁代杨一清言兵事,十八张交椅上坐满了十七个人。 杨慎站着。 “内阁意见,汪鋐轻敌冒进致此大败,宜令两广总督、总兵官再选贤能驱离夷贼,另彻查汪鋐战败及广东坐视夷贼坐大之罪。” 朱厚熜的语气是这一届国策会议大臣这几天已经熟悉的淡漠感觉。 “杨慎,宣读两广总督、广东巡抚、广东左布政使于今晨送抵进宫的请罪奏表。” 杨慎觉得自己是个毫无价值感的工具人,但他只能拿着这三本第三轮送抵京城的奏表。 表述用词不同,但意思一样:广东按察副使、海防道首官汪鋐接旨领命后好大喜功,未经周全筹备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